均一教育學苑
  • Home
    • 學苑簡介
    • 報名方式
    • 交通資訊
  • 進修資源
    • 線上學習平台
    • 2017暑假其他教師研習

【時事議題】熱血公民師:我上街頭,但反對老師帶學生抗爭

5/19/2015

 
文章轉載出處:天下雜誌
图片
圖片來源:Youtube:https://youtu.be/zUdVJ4XgafM
學生運動風起雲湧,家長及教育人士各持立場,該不該讓年輕學生站上街頭,學生的公民素養是否成熟?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黃益中,直接將街頭辯論搬到課堂上,與學生進行公民思辨,努力在課堂上翻轉錯誤價值,啟迪多元價值觀念。
自許「不在課堂,就在街頭」的黃益中老師最新出版《思辨──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》一書,是他在高中課堂上,與學生進行十場關於公平正義的思辯對話,取材自台灣社會重要的新聞議題,透過時事討論、影片省思、互動分享的過程,讓學生關注與之切身的社會現況。
黃老師在書中以新莊樂生療養院和大埔事件,探討為了成就公共利益,是否就要犧牲小我?從反核遊行、美麗灣度假村BOT案來看,台灣該如何永續發展等等議題。黃益中老師認為,許多人誤解電視上那些「吃飽太閒、不事生產的暴民抗爭」畫面,來自民眾長期以來被教育成「服膺體制、順從權威的好國民」。做為一位公民老師,除了自己上街頭實踐理念,他也希望透過教育下一代,建構公與義的社會。

近日教育部確定實行高中課綱微調,新版課綱拿掉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,引發民間團體和歷史學者的抗議,黃益中老師也數度為此走上街頭。黃老師接受【聯合新聞網】專訪,重申微調課綱的反對立場,也表達自己對於學生參加社會運動的看法。以下為專訪內容。
Q:近期的「微調課綱」爭議,教育部回應「歷史課本課綱二二八事件沒有拿掉,而是在公民課本部分,不再特別舉例說明,讓出版商發揮、整理。」(教育部:歷史課綱未刪二二八)這件事直接衝擊到您的立場和授課,教學上的因應做法是什麼?
A:「本來無一物、何處惹塵埃」。如果教育部當初不是要刪除公民課本裡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,那何必多此一舉去刪除原課綱裡的舉例說明規定呢?二二八是一個曾經發生在台灣的悲傷歷史,「歷史可以原諒、不可以遺忘」。如果提到台灣的人權,不談二二八、良心犯、白色恐怖,我個人認為非常不恰當。

既然大考中心已經重申有爭議的部分都不會列入考題,所以選原版課綱所編課本或微調版課綱所編課本,其實都不會影響到學生的受教權益。不過選書本來就不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可以決定,最終還是要回歸各高中的學科選書會議。

目前「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」的立場是鼓勵教師選用原版課綱所編課本,至於如果學校選用的是微調版課綱所編課本,聯盟也會製作微調相關爭議的對照表,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另行說明兩個課綱的差異性。
Q:您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討論公民議題的緣由。
A:公民與社會科是一個結合社會學、政治學、經濟學與法律的科目,它必須與社會結合,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要提供學生一個認識社會的工具。如何透過公民課的教育,培養公民思辨能力,啟迪學生多元價值觀點,是這門學科之所以重要的原因。

但是,我發現過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一批服膺體制、順從權威的「好」國民,所謂的「好」學生就是認真讀教科書,反正只要考試成績高分,將來畢業考上明星學校就是傑出校友。這種一昧強調順從、只以考試成績決定一切的教育,學生將來出社會以後會失去對人性的理解與同情,因為他從沒有主動去思考,而且由於僅閱讀考試教科書、視野其實狹隘,更無從得知社會弱勢的困境。

所以才會有台大畢業、擁有高社經地位的檢察官,會在看到火車站大廳裡很多移工(外勞的不歧視用語)場景時,不去深究移工之所以須擠在車站背後的辛酸,卻直接認為這樣會「有礙觀瞻、出亂子」。
Q:身為老師,您對高中生參與社會運動的看法是什麼。
A:儘管我常常在街頭抗議,但我堅決反對老師帶學生上街頭,或者以上街頭作為考核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。上街頭與否,都應該是學生經過理性思辨以後自我決定的過程,去不見得對、不去也不見得就錯,這裡純粹是個人的理性抉擇,絕對不能涉及到成績的評量。

如果有學生願意參與社會運動,只要安全無虞,我支持但不會特別幫他加分。但是一定要讓家長知道,不可以瞞著家長偷偷去,如果學生與家長意見不同,這其實就是思辨的開始,試著與家長溝通社會議題,這也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契機。
Q:對於剛開始嘗試與學生討論社會議題的老師,應該如何協助學生了解議題以及討論的技巧。
A:首先,老師本身必須大量閱讀相關報章雜誌、而且不能偏向單一觀點,要能掌握同一個議題的正反面意見。再來,在課堂上進行思辨課程時,最重要就是認清老師不是單一權威、也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,這年頭一個google的知識至少是老師的千百萬倍,老師其實僅是一個提供學生多元思考觀點的平台而已。

自然科學要實驗,它有絕對的對與錯;但是人文社會科學沒有,社會科學沒有絕對的是與非,在社會科學裡,要啟迪的是良知,用良知去分辨所謂的是與非。而這良知的建立,有賴於基礎知識的獲得、老師的啟迪視野、學生彼此的討論激盪,最後每個學生都會擁有他基於理性而形成的個人良知。
Q:課程進行中,要特別注意哪些情況。
A:既然是多元思辨,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,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。

比如我在提到移工為什麼要逃跑時,舉一些案例告訴同學看護移工在雇主家裡受到的種種歧視,但同學會以他們家自身遇過兩個偷竊的移工案例,強調移工確實會偷竊。這時候,我也必須尊重學生的觀點,絕對不能生氣或與學生對辯,頂多開開玩笑說;「本國籍也有人會偷竊,難道你也要認為所有台灣人都是小偷嗎?」或者進行機會教育:「依我國刑法規定,本國籍或外國籍在台灣犯罪都是一視同仁,所以法律會制裁偷竊的移工。
用委婉的方式引導,是思辨課程操作的重要技巧。(新聞來源:聯合新聞網提供)

Comments are closed.

    Categories

    全部
    國際趨勢
    教育現場
    時事議題

    Archives

    十二月 2015
    七月 2015
    六月 2015
    五月 2015
    四月 2015
    三月 2015

    RSS 訂閱

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Copyright © 2015 The Alliance Cultural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台北辦公室 Taipei Office | T | +886-2-2321-3313 | F | +886-2-2321-5552 ‧ 台東辦公室 Taitung Office | T | +886-89-221-991 | F | +886-89-222-586